节日民俗读后感(锦集十二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们的节日》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节日民俗读后感 篇1
传统文化,顾名思义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理性的文化。
有一次,我好奇的问:“妈妈,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什么?”妈妈笑眯眯地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多着呢!走,我带你去瞧瞧。”我听了,两眼放光,兴致勃勃的跟着妈妈走了。
我跟着妈妈来到集市上,只见那里人山人海,我奇怪的问:“妈妈,我们为什么要来这里呢?“妈妈没有说话,只是拉着我往前走,终于,她在一个小摊前停住了脚步。妈妈指着一本书法书说:“这个就是。书法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随后,妈妈又指了指远处的戏台,说:“戏曲也是传统文化噢!”
接着,妈妈又带我看了许多东西,使我懂得了许多。不知不觉,太阳已经西斜,晚霞染红了天空,妈妈微笑着说:“其实,中国传统文化多着呢,像敦煌莫高窟里的壁画和彩塑,以及文房四宝——笔墨纸砚都是呢!”
我和妈妈回到家,看见爸爸坐在沙发上,我立刻跑过去,对爸爸说:“爸爸,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真多呀!”爸爸意味深长地说“是啊,其实传统文化无处不在,只要你细心观察,定会发现。”我听了,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
节日民俗读后感 篇2
中华传统文化包罗十分广泛,内涵极其丰富学习,特别是蕴含了丰富传统哲学,那些简短精悍的名言警句是古代闲人的人生智慧总结,这些有助于我们走好人生的路途,有助提高个人思想道德修养。例如老子和孔子做人的道理与为人处事的原则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思考空间。
古人没有现代人的忙碌节奏,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人生思考未来思考那些我们现在可能觉得是疯子似的问题,他们之所以睿智,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更用心的去观察了这个社会,我们被更多世俗的东西蒙住了眼睛,我们被局限到了一个自己的小世界里,我们无法认识更广阔的天地。假如我们思考问题只从自己出发,那么看到的都是很短期,肤浅的利益。那么为社会为他人牺牲更是无从说起。但是,如果把我们置于一个群体中,置身与我们大社会,我们就不会过多的注重自我的感受和个人的得失了。
我想一个人如果懂得了这些,那么心胸会开阔很多。文化是一个太深厚的主题,我无力探讨什么。但是以一个虚心学习者的身份,我觉得,将自己放在一个历史长河中,或是说站在一个历史的角度,我们身后那么博大的文化,我们个人的恩怨情仇,大喜或大悲已是不值得一提了。人生无喜亦无悲,无欲亦无求,那将是怎样的一个境界呢?
因为我们的无知,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习前人的知识与智慧。那么我们学习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让我的心开朗了许多,就像突然遇见了太阳。能够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水平。
儒家学问里有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要想成才,那么首要的是修身——修身养性!读书可以修身,但是读些怎样的书?怎样才算修身养性呢?对于这个问题,我自己懂的也不很多。但是学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首先要把人做好了,才有资格谈能力。一个品德低下的人即使学富五车也是徒劳。这样的人于社会于他人也将是无所益处的。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以一颗真诚虔诚谦虚的心努力学习好我们炎黄子孙的文化精华,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将信息化为知识最终成为自己的智慧!我的心里渐渐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方向,我知道自己以后应该怎么更好地去学习。
特别喜欢《易经》中的那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经常用这句话去勉励自己,交给我们怎样去做一个人,做好一个强者、智者。我经常在想如果一个人能做到这两句就会是一个圣人,又想起温总理在上任时说的那两句话来勉励自己:“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摸索”。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那么精深的文化随便精研点就受用终生了。
现代的人多是浮躁的,甚至是一些研究古典文化的人也是如此,多想所有的人都去真的专心的去学习一些传统文化,让旷久的时间静默的历史浩瀚无声的文化来安静。
节日民俗读后感 篇3
Today is the 28th day of the 12th month in Lunar Calendar. The folk saying goes like 二十八,贴花花.
腊月二十八,俗语说,二十八,贴花花。
The new year is really near, people have cleaned up the house and have started preparing the food。
新年临近,人们已经清扫了屋子,并且开始准备食物。
Today they will make sure all the new year decorations are right at the place。
今天他们会确保所有的新年装饰都已经到位。
In folk saying, 花花 ( hua hua) refer to all kinds of Chinese new year decoration in general。
俗语中的“花花”,指的是所有形式的中国新年装饰物。
People will paste spring couplets (chun lian, 春联on both sides of the door with a horizontal scroll ( heng pi, 横批) on top of it。
人们会在最顶部贴好春联。
Besides the paper cut on the windows, many prefer the new year picture ( nian hua, 年画,a tradition form of Chinese coloured woodblock printing) or the poster of the Door Gods ( men shen, 门神) as shown in my drawing。
除了窗户上的窗花,很多人都很喜欢新年年画,就像是上面那幅画中的`门神海报。
In Chinese fold religion, the two Door Gods whose separate martial images are posted on respective halves of double front door of private homes to guarantee protection from evil spirits( gui, 鬼)。
在中国宗教中,在两扇门上各贴一个手持长矛的门神,可以防鬼镇宅。
Furthermore, in certain areas, they will start making New Year buns from today onwards。
另外,在一些地区,人们会在今天制作新年糕点。
节日民俗读后感 篇4
中国,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家;一个具有传统文化的国家;一个具有数亿人的国家;一个……
“学习争先虽重要,文明礼貌也要好。学校规定都遵守,见到老师要礼貌。同学之间相友爱,友谊小手牵的牢。爱护公物放心上,树立新风我做到。”这是一首文明礼貌歌。
礼貌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
礼貌的定义:是指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意念和行为,是言谈举止对别人的尊重与友好的体现。
小时候,父母总是说见到人一定要叫。小时候的我天真烂漫,很听父母的话,一见到认识的人就会叫个不停,什么阿姨叔叔啊;姑父姑母啊……
现在的我已是一个高一的学生了,不怎么爱叫人了,只有在父母的逼迫下才会叫人。一般见到熟人也就笑笑而已了……老妈一直说“见认识的人一定要叫,这是礼貌问题。要做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老师也经常说“在校一定要叫老师好,要做一个有礼貌的好学生。”可是现在的我,总觉的自己是一个小大人了,一直嘴边挂着阿姨叔叔什么的,会被我自己的朋友、同学笑话。
我承认这一点我做的不好,但我有自信的说我有一点做的很好----那就是尊老爱幼。
坐车是一件很普通的事,特别是公交车。在公交车上,后门一开就能看见三把黄色的单人座椅,这三把座椅是专门为老弱病残所设的。但我总是会看见一个孕妇或老人站着,偏偏会有年轻人、中年人坐在旁边。其实我猜想坐着的人有想让位的,但就是自己不想吃亏。直到售票员说“谁能让一下位???!!!”我有信心说我不是这样的!因为我做到,看见这样的情况会主动让位!
礼貌不用花钱,却能赢得一切!礼貌能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礼貌相待的人喜悦!让我们行动起来,做一个有礼貌的人。来继续传承中华的传统美德----礼貌!
节日民俗读后感 篇5
领到新书,顿觉一股沁人的墨香。而后袭入的,则是浓浓的节日情调。从元宵、七夕到端午、清明,从中秋到重阳……还有洋味十足的Valentine’s Day(情人节)和Halloween(万圣节),我们的Children’s Day(儿童节),劳动者享有的Labor Day……这些五彩缤纷的节日,不正吸引了我们吗?
看到端午,便想到屈原面对汨罗江抒怀;看到清明,便想到“行人欲断魂”的凄厉和悲哀;看到那九九重阳,便想到王维的一声“每逢佳节倍思亲”和“为异客”的痛楚;……看到春节,便想到“春风送暖入屠苏”,想到“千门万户曈曈日”的年味儿;看到中秋,便想到“月是故乡明”,却也可以“千里共婵娟”……过节,不单纯为假期而过节,还有——Valentine(音译:瓦伦廷)为爱捐躯,人们纪念他,是纪念那种信仰;劳动者辛勤工作,人们纪念他们,是纪念那种动力;“五月花”号上的移民者幸运地生存下来,人们纪念这些,是纪念生命的顽强,感恩上天的赐福……过节绝不仅仅是一种娱乐,而是一种——信仰!
谈到临近的春节,没有一种幸福,比得上阖家团圆了。从压岁钱、中国结、放鞭炮到包饺子,吃团圆饭,还得一家人围坐一桌,守岁到天明,期盼年年有余,岁岁平安。正月初一,家家户户走街串巷,亲戚朋友之间,互相拜个年……和谐,就是新年的主旋律!在《我们的节日》的引导下,我们身边的那一股年味儿,不正是越来越浓了吗?合上书,闭上眼,就是红彤彤的中国结,热腾腾的饺子、香喷喷的年糕,全身都萦绕着年味儿了。
还有元宵,那甜甜的汤圆,圆圆的灯笼,圆圆的笑脸,难道不是新年的好兆头吗?
还有情人节、妇女节、植树节、劳动节、母亲节、父亲节、建党节、建军节、七夕节、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元旦节……
节日味渐浓。这册《我们的节日》让我们在愉快的阅读气氛中领略了我们所生活的大千世界中形形色色的节日,着实让我们受益匪浅,对各地的民俗文化有了一定的印象。
节日民俗读后感 篇6
读完了《我们的节日》,我才知道每年的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就是母亲节。
母亲对我的爱是无微不至的,这些年来,为了我,母亲不知流了多少泪。为了我,母亲选择的是忍声吞气,常常听到她无奈的叹息声。
自从爸爸去世后,母亲就嫁给了现在的爸爸。起初,他们和睦相处,对我也很在乎,一家人在一起很幸福。
可是后来,继父爱上了赌博。赢了还好,要是输了,就一声不吭,还常常发火。只要母亲一开口,就骂母亲是晦气鬼,倒霉运。气得母亲暗自落泪,还不敢跟外婆吐半个字。
那一次,继父输了二千多元。向母亲要钱,母亲只好把辛辛苦苦赚来的工资给了他。母亲抱着我,泪流满面,说:“这日子怎么过?”
我多想:带着母亲离开他!可是我那么小,有这个能力吗?我只好对母亲说:“等我长大了,一定赚很多钱给你过上好日子。”
我虽然这样说了,可是,我的学习成绩不怎么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吗?我很担心,妈妈仿佛看穿了我的心思,对我说:“只要你听话,比什么都强。”
现在,我开始发奋努力学习,因为我知道:无论干什么,没有知识是不行的。
我比以前起得更早了。除了学习,我还主动帮妈妈做家务。我知道我是妈妈的未来和希望!
母亲节即将到来,今后的每一年,我都要用积攒的零花钱给她买一束红色的康乃馨!告诉她也告诉自己:母亲是我最牵挂的人!我永远爱母亲!!!
指导老师:蒋彩花
评语: 亲情的显现,童心的向往,现实的无奈----孩子的心声!
节日民俗读后感 篇7
我的家乡西樵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每到腊月初八,最早熬腊八粥的人家,福运将是最早来的,也是最旺的。我们也信,过年了,谁不想福运当头?因此腊月初八天一亮,家家户户鞭炮纷纷响起,一声声犹如擂鼓般响彻大地,震耳欲聋。这天的粥,非常香,香过了百花芬芳。
过了腊八就是年。从这天起,年味就渐渐浓了,人们陆陆续续地开始购置年货,宰猪杀羊,蒸糕炖肉,扫屋擦窗,裁剪新衣,为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新年准备着、置办着……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明。不绝于耳的鞭炮声响彻天空,过去的烦恼和悲伤被炸的灰飞烟灭,荡然无存。辛苦了一年的人们在这一天得以团聚,天南地北赶回家的亲人围坐在一起,吃着香喷喷的年夜饭里,谈笑风生里,饱含着快乐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酒足饭饱之后,一家人高高兴兴的'围绕在电视机前,欣赏着精彩的春节联欢晚会,欢声笑语不断,甜蜜的声浪弥漫着整个夜空。
午夜12点,新年的钟声敲响,一朵朵烟花飞上天,像一颗颗流星散落天际,在深蓝色的天幕映衬下显得格外灿烂,格外美丽。劳累了一天的人们熬不住了,接了年之后纷纷睡去,当他们进入梦乡的时候,仍然有烟花络绎不绝的飞着,烟花把家照亮了,也照亮了每一个孩子的心。
初一不出门,据说是在家中守着“福”。大年初一,人们都不外出,一家人在家里看着电视,包着饺子,团聚的甜蜜之情溢于言表。大街上冷冷清清,没有一个人,满大街都是烟花爆竹的碎纸屑,家家门窗上都贴着红红的新对联,处处都是吉言祥语,对生活的美好期望尽在其中。
到了正月初二,那些嫁出去的姑姑,姐姐们都回来看望家中的父母和其他的亲戚朋友,一句句温暖人心的祝福,整日回响在耳边。人们在一起吃饭、喝酒,进行着各种娱乐活动,亲戚与相邻们今天聚到这家,明天在那家,和乐相处。大家共叙离情别绪,开心的共话新年打算。这样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
家乡的春节最数热闹的日子就是正月十五闹元宵了。四面八方的人们聚集到体育场上,参加元宵节民俗活动。燃孔明灯,放焰火、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人们玩的不亦乐乎。这一天也会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日子,因为这一天可以和父母一起把新年所得的红包拆开,一部分由父母保管或存入银行,另一部分,将会变成他们的零花钱。
“吃过是午饭,下田把活干。”正月十五过后,随着各种各样的拜年活动陆续结束,这个年才算结束,新的一年又开始了,大家又开始各忙各的,又陆陆续续为更美好的生活奔波着、忙碌着。
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井然有序的日子里,充满了祥和喜庆的气氛,人们幸福欢乐。
节日民俗读后感 篇8
说起中国传统文化那可是数不胜数,而让我记忆深刻的就是这春节了。
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如何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其中有一个风俗习惯就是吃饺子。吃饺子之前当然要包饺子啊。我为了能吃上美味的饺子,便自己动上手。
想吃饺子就要包饺子,这饺子可不是很容易做的。包饺子之前首先要和面。我倒了一些面放在盆里,又拿碗倒了一些水放了进去。刚开始水倒少了,揉出来的面拿起来向下掉面渣。又加了点水之后,面又都粘在我手上。哎,水总是加的不合适,光和面就这么难,等到吃上饺子要等到什么时候啊!又加了一点干的面粉,面总算弄好了。可是一听妈妈说面还要放半个小时,真等的我不耐烦了。
面好了我等不及的冲到面旁边,拿出一小块面学着妈妈以前包饺子的动作把面揉成一个细长条。结果揉的一节粗一节细的还好揉了好长时间终于揉好了。我突然想:既然饺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流传了下来,饺子就一定很美味,但是肯定有一定的制作难度。为了吃上美味的饺子努力!
接下来开始把面切成小块,再继续擀皮。擀皮是最难的事了,也是重中之重。如果皮薄了饺子容易破,如果皮厚了饺子馅熟了皮没熟。我把一小块一小块的面按成了可爱的小柿饼大小,便准备擀皮了。我一手拿着小饼,一手拿着擀面杖擀饺子皮。哎,像妈妈那样擀皮好难啊,我实在学不会最后我就像擀大饼一样擀了饺子皮。虽然方法笨拙但是效果还是不错。
该包饺子了,妈妈给我做了我最爱吃的猪肉大葱馅。我拿起擀好的皮在妈妈的旁边学着包饺子。包出一个饺子之后突然觉得包饺子不是那么困难。
终于包好了开始煮了,我在锅的旁边盼着饺子煮熟。看着饺子在锅里的翻腾如同一条条白色的鱼在欢乐的游戏。饺子煮熟了!嘴里吃着饺子心里说不出的开心。霎时,我觉得我离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近了一步。
我爱中国传统文化!
节日民俗读后感 篇9
关于家乡春节习俗及其文化内涵的心得体会进入农历的腊月,欢度春节的气氛就越来越浓厚了,我的心情也越来越兴奋了。考完试,放了假,安排好寒假计划,完成了部分作业,我也融入了红红火火的过年气氛。腊月的节点太多了。首先是腊七腊八冻坏脚丫、泡腊八蒜、喝腊八粥等等,老人说这就是过年的开始。春节渐渐临近,看着越来越薄的日历,人们在高兴之余免不了发些感叹:“又是一年了”,“人生天地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年龄越大,光阴流逝愈快,感受愈深。一天又一天,当然太阳都是新的,但日子却无声息地消失了,就像水滴融进了大海。虽说平日里每天都撕下那一张,可是谁也理会不到那是自己的生命计量单位,而它正象漏斗里的沙子一样越来越少。但心里仍有一丝激动,那便是对来年的期望。
年望年望年年望,把希冀寄予来者,想必人同此心。成功者,便就此满足了么?不!好戏还看明年,明年决计要锦上添花更上一层楼,于是心便鼓动成一只壮壮的气球,努力地滚动着飘忽着。劳而无获者呢?没说的,只待来年能重整旗鼓,再添起色。然而,来年复来年,来年何其多,除非作古,哪一年该是至善该是至美的呢?知晓的也恐怕只有希望。
很快到了腊月二十三“糖瓜儿粘”,人称小年,要祭灶,要吃一种乳白色、味很甜、还粘牙的东西,叫“糖瓜儿”。大人问我“粘不粘?”我说“粘(年)!”这是提醒大家要过年了!长辈要讲许多过年的趣事和嘱咐许多过年的忌讳。真好玩!有的我懂,有的我不懂,我总是好奇的听不够,问不够。
接着腊月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吃谷薯,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这段时间每天都有很多说法,我可长见识了。
腊月三十,也叫除夕,是辞旧迎新、继往开来的吉祥时刻,此时进入春节的高潮,也是我最期盼、最快乐的时候。
白天大人们都忙着过年的各种事情,放松了对我的管束,我就彻底自由了,吃我爱吃的食品,喝我爱喝的'饮料,玩我爱玩的游戏……开心极了!
小时侯,最盼的节日便是春节了。春节有好东西吃,有新衣服穿,看舞狮玩彩船,颇是新鲜热闹且实惠,于是,就少年不知愁滋味地掰着指头盼着。盼着盼着,一忽儿便成人经事了,才觉得日子地艰难和不易,于是也就知晓了年并不好过却不得不过,开始感觉了年的乖戾和人的无奈;也便由望年转而到希望,也把自己托付给了将来与未知的岁月——今年望明年能考上一所象样的学校,明年望后年在分配上好事少磨,再望谈对象不走麦城,再望头儿器重有所升迁,再望职称评定不挤兑,再望住房分得“上下有余”,再望儿能成龙女能成凤,青出于蓝胜于蓝……
然而,一年又一年,平凡的我们境地依然,却仍在生活的罅隙间努力给自己营造一种宽松与自在。看着年华的不再、双鬓渐灰,终于不得不和“子”一样在川上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其实,这日子何尝不是这样的一条河,我们伫立其上,河水匆匆在我们身边流过,任我们悲喜交集逢灾遭难,而时间的流逝依然故我?其实时间并不是我们身边流走的一种外物,而就是生命的本身。我们看着流走的河水,
我们随手撕去的日历,其实就是我们自己生命中的岁月,甚至不仅仅是我们的岁月,而就是我们自己。我们每个人,不但找不回失去的年华,而且连从前的我也都无影无踪了。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大门,哐当哐当地在你身后紧关闭,任你哀求,嘶叫,拍打,岁月之门过去了就不会再开启。
晚上全家欢聚一堂。大家从厨房里端出美味佳肴放在桌上。煎炒烹炸、鸡鸭鱼肉、特色食品、各种饮料……妈妈端来炖鱼,说这是“年年有余”;爸爸端来饺子,说这是“交子元宝”;姑姑端来拼盘,说这是“全家福”;姑夫端来米饭,说这是“团圆饭”;奶奶端来一盘水果,有柿子、苹果、桔子、香梨,说取它们的谐音:“事事平安、人人吉利”;爷爷端来一盘年糕,有白米、黄面、双喜、八宝,说借它们的字音“添岁增福、年年提高”,人的岁数和身体要长高、知识也要提高。哈哈!我灵机一动,端来一摞奖状说这叫:“辛兔祥瑞、龙腾虎跃”(我属虎)……全家人说这是一道最丰盛、最如意的大菜。
全家人说说笑笑,尽享天伦之乐,尽尝美味佳肴。我不断举杯,给各位长辈敬酒并针对每人说上几句不同的祝福话,大家再次夸我懂事,给我加菜,有时还给我鼓掌,我心里美滋滋的,那个兴奋劲儿就别提了!
酒足饭饱,全家人看春晚、包饺子、侃大山……零点整,电视里的新春钟声敲响了,房间外的迎春鞭炮响成一片,我迫不及待地拉着家人下楼放炮。姑姑和妈妈提着一大包鞭炮,姑父和奶奶提着一大捆烟花一起下楼了。楼外的鞭炮已是震耳欲聋、烟云翻滚。开始我有点害怕,爸爸拿着鞭炮,爷爷领着我去点,邻居说:“这叫双保险”。我们
几人合作先后放了“一千响”、“坐地炮”、“窜天猴”、“夜明珠”。后来我胆子大了,也想过把真瘾,让爸爸放好花炮,爷爷护着我去点,点着了我就跑,在我哈哈大笑中花炮窜上了夜空,随着一声声巨响,绽放出五光十色的礼花,有“百鸟争鸣”、“吉祥如意”、“火树银花”、“万紫千红”,我高兴地手舞足蹈、心花怒放。
我们失去了童年,才知道长大;我们失去了岁月,才知道自己是活着;因为我们变老,才知道不能挽留时间。面对这个节日,我们不妨让灵魂、让思维再这里驻足一会,对生命来番清点。面对那些还没有拉开序幕的崭新未来,多些设计,多些幻想,让希望实在些,让幻想向现实靠拢。给父母多些孝心,多些体贴,让她们岁岁平安天天快乐;给妻子(丈夫)多些温柔,多些理解,直至地老天荒,恩爱如初;给孩子多些鼓励,多讲些做人的道理,别盼成龙成凤,但求做个好人;给朋友多些祝愿,大家年年有余,和气生财。
春节是喜气的年,总给人们一种十全十美的契机,一边从从容容“临渊羡鱼”,一边又可以雄心勃勃的如何“退而结网”。
春节是四季之首,我们的足迹将踩出新一行。生命的里程又开始了一次始发,所以多一点期望,就多一份珍惜;多一点幻想,就多一份激情。
节日民俗读后感 篇10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这首词是大文豪苏轼写的非常有名的《水调歌头》, 听到这首词大家就应该想到中秋节,因为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节写的。当时,苏轼本来想和弟弟团聚,却因被调发到边境而不能和亲人团聚,于是非常伤心,躺在床上,看着圆圆的月亮,心上牵挂着远方的亲人,非常伤感,写下这首千古绝唱。其实,月亮与中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就让我来介绍一下吧。
中秋节是每年的农历8月十五日,又称“8月节”,与其它月份中的十五日相比,中秋节这天的月儿最大最圆,因此,又有月勺的说法。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非常重要的节日,在这一天,一家人要团聚在一起,晚上吃丰盛的晚餐,保留节目就是吃圆圆的月饼,长辈们喜欢在院子里边喝酒边赏月,嘴里说着很多关于月亮的传说,最让我着迷的一个传说就是“嫦娥奔月”。
传说古时候天上同时出现了十个太阳,有一个名叫后羿的大力士,在昆仑山顶射下了九个太阳,留下一个太阳给人们照明。后羿有一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嫦娥。嫦娥经常给人们帮助,大家都很喜欢她。有一次后羿上山练习射箭,碰到了王母娘娘,王母娘娘送给后羿一包长生不老药,吃了就可以成仙。后羿没有吃,把药放在家里。有一天,后羿上山打猎,他的徒弟闯入家里,让嫦娥拿出不老药,情急之下,嫦娥只好吃下不老药,升上了天空,住在月亮的广寒宫里,再也没有回到人间。8月十五的夜里,我喜欢静静地望着圆圆的的明月,心里想着月亮上的嫦娥姐姐,她在干什么呢?她开心吗?地上的人们在团聚,天上的她孤单吗?每每想到此,我就会为嫦娥姐姐感到伤感。
关于“中秋节”的内容只是《中国节》这本书中的一小节,想要更多的了解中国的传统,推荐大家自己去看《中国节》这本书。
节日民俗读后感 篇11
一、精彩课程。
课堂上一个个真实故事引发的思考,结束时90度鞠躬礼及《感恩词》让我们心存敬意。以位音乐老师的《德音雅乐》及《孝亲感恩歌曲学唱》课程给整个大讲坛带了歌声、笑声还有感动的低泣声。悠扬甜美的《生命之河》在义工老师们曼妙手语舞姿中展开,让与会学员感受《生命之河》滋润心田。用心去唱一首好歌,就能净化歌者的内心;用心去听一首好歌,能涤荡听者的灵魂。一个个中国优秀的传统美德经典故事和一首首优美的感恩教育歌曲诠释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深深的感染了全场学员,互动渐入佳境,全场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情到深处,学员们还不时发出动情的低泣声。
二、温情服务。
据悉,为大讲坛服务的十几个义工都是来自各行各业,他们以帮助别人为乐,他们把帮助别人当成个人修行的方法之一。他们一次次90度鞠躬迎侯,轻言慢行,半蹲在地上擦拭会场的每一个角落,用半蹲的姿势为在场的贵宾和授课老师端茶送水,他们用真诚的微笑温暖每一个人,他们身体力行践行《弟子规》,他们用言行践行道德礼仪,宣扬传统文化。每当听到一声声“老师,早上好!”、“老师,下午好!”“老师,您辛苦了!”“老师,请愉快用餐!”等等温馨话语,我们恍惚来到了一个文明和谐的世外桃源。
三、专心学习。
本次大讲坛所有学员均是来自一线的老师,他们排除一切干扰,参加为期7天的学习,时间长、人数多,但会场秩序井然,学员们完全融入到了和谐、宁静、纯粹的吸收经典文化的氛围中。授课中老师生动风趣的演讲,深入浅出的报告,深深吸引了全体的学员,大家无不认真听课、细心笔记。对我来说,这是一场心灵之旅,所有人在都聆听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感动中汲取师德的正能量。
四、心存感恩。
松花江的王琦老师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当作事业来做,他们要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传承下来,让我们的民族越来越强大。这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更是我们做老师的职责,让我们从我自己做起,大力倡导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做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者、传播者和践行者。努力教育学生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深刻学习国学经典,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为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和谐尽到一个老师应尽的责任。
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讲座,不仅提升了我们教师的文化素养,同时,在“如何对人”、“如何对待工作”、“如何对待社会”、“如何对待家庭”等方面都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在传统文化学习后,我进一步认识到,不管是学校管理、教育教学,还是家庭生活、与人相处等方面“身教胜于言教”的重要性。今后,我将把这种平和的心态运用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身作则,努力践行“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理念,教育和引导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文化素养的人,一个真正人格健全的人,不断推进教育教学健康发展。
节日民俗读后感 篇12
近期,我读了一本书《中国节》。这本书既好看又有趣,通过阅读它,我懂得了中国节日的许多风俗。
《中国节》图文并茂地叙说了传统中国节日的历史渊源、丰富寓意以及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冬去春来,时光流逝,一个个中国节在井然有序地轮替着。人们依照时节,付出辛勤的劳作,收获丰硕的果实,感受生活的美好,缅怀逝去的亲人……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历史悠久,内蕴深长,韵味无穷,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对美好生活的祝愿以及对大自然的畏惧和崇拜,寄寓了浓浓的人情,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发现每一个民俗民风都是那么独特、美丽,耐人寻味。我被五千年中华古国沉淀和集聚的文明熏陶着,我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而赞叹,我被中华传统文化的内蕴深长厚重和博大精深所震撼,我以身为中华民族儿女的一份子而骄傲和自豪。
现在有一部分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意识已经淡薄了,把这些传统节日淡化成一个可以放假游玩睡懒觉的日子。更有甚者,有的人盲目崇尚过洋节,比如临近年底,有些人就忙于计划如何过圣诞节,却对冬至节这样一个中国传统节日知之甚少。
这让我想到韩国申请“端午祭”为世界文化遗产,我们的专家学者们都在愤愤不平,认为源自中国的粽子为什么让韩国人品尝了飘香的味道,为什么源自中国的传统习俗被韩国人过得红红火火?其实,我们更应该反思自己是如何对待自己的文化传统和节日的,说明人家对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是我们不能企及的`。如此下去,我们的传统文化将会面临着流失的危险,我们源远流长的文化精华将难以为继。中华民族可能会失去自己的文化图腾——凝聚力。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之魂,中华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长河需要持续地流淌。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了解、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历尽沧桑的中国传统文化历久弥新,活生生地扎根在我们心中,并且漫溢到全世界,引领世界文化潮流。
-
我们精彩推荐节日民俗读后感专题,静候访问专题:节日民俗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