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与钟子期读后感(汇集9篇)。
伯牙钟子期读后感应该要怎么写呢?我们一起来参考下范文吧!以下是小编为您搜集整理提供到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参考学习!
伯牙与钟子期读后感 篇1
古代有位弹琴爱好者,名叫俞伯牙,他受人爱戴,被人尊称为“琴仙”。
有一天,伯牙带着琴满怀高兴地走出家门。他来到一个无人的地方,湖水柔波荡漾,风姑娘拂过树梢,柳树纸条随着风儿在摆动,隐隐约约传来鸟儿动听的歌唱声,也许是伯牙的琴声太迷人了,把远在千里外的大雁都纷纷招来了。
不知是哪阵风,把热爱琴的钟子期也带到了这儿,悠扬的琴声延伸到湖对岸,把钟子期深深陶醉了。
伯牙弹琴时,心里突然想到了巍峨的高山,钟子期似乎明白他的心意,夸奖道:“弹得如痴如醉,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面前!”伯牙心里又想到了流水,钟子期十分迷恋,不假思索道:“好好好,好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
无论伯牙心里想些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的说出他的心意,这世间难求知音啊,伯牙终于找到了他的知音——那就是钟子期。子期应故死后,伯牙认为在这五彩缤纷的世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虽然伯牙和子期只是一面之缘,但是知音难寻啊!好不不容易才找到一个真正了解自己的知音,偏偏他却应故而去世了,伯牙能不伤心吗?是的,有何物能和知音相提并论呢?伯牙悲痛万分,他摔破琴,扯断琴弦,终身不再弹琴了。
是啊,真正能理解自己的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才能称得上知音。人生苦短,知音难求。每个人都希望能找到自己的知音啊!
伯牙与钟子期读后感 篇2
北风呼啸,冰雪窗外暖炉旁,打开那千古流芳的良言佳话,领悟《伯牙绝弦》的琴声境界。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擅长弹琴,对音乐深有造诣,许多人崇拜他的琴技,但真正能听懂他的音乐,领略他思想的并无一人。远离宫廷,他独自一人携琴而来,独坐山水间,寻觅灵感。山高而不险,群山环抱之中,嫩绿与苍翠相间的树木在风中摇曳,令人心旷神怡;近处的小溪蜿蜒而下,清澈透明;远处的瀑布飞流直下,溪潭珠串。伯牙细细感受,开始演奏。悠扬的琴声随着袅袅的炊烟,飘向辽远的地方……偶然路过的樵夫钟子期停下了脚步,他被这音乐深深地陶醉,不能自拔。他能从这音乐中读懂伯牙的所思所想。一曲未了,他们一见如故,促膝谈心,互诉衷肠。是啊!千觅万觅不如知音难觅,千寻万寻不如知己难寻!一个人,可以有很多朋友,但能彻底读懂自己的却寥寥无几。可惜,无妒英才,不遂人愿,子期先伯牙而去。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界上再没有比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毅然决然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奏。可以想到,伯牙这一摔琴谢知音,他是下了多大的决心啊!这一摔琴,摔碎的是他与音乐的缘分,摔碎的是他的第二条生命!从某种意义上,也是他的物质与精神的根啊!
我们不禁感叹:人生苦短,知音难觅,伯牙遇子期的欣喜转眼化为泡影;我们不禁感动:伯牙为知音竟可以把自己的心血毅然摔碎;我们不禁感慨:伯牙与子期知己情意的根深蒂固。转念一想,难道伯牙只能用摔琴来表达对失去子期的悲痛吗?不!他完全可以创作更多优美的乐曲,这样天堂的子期也会十分欣慰;茫茫人海,只有子期一人懂音乐吗?伯牙也可以继续,可以用音乐感化那些精神麻木的人们,使他们都能爱音乐,懂音乐,成为自己的'同道。他可以传授音乐,将自己的音乐和故事流芳千古。这样岂不是更好吗?我想,很多方式都比摔琴这一极端的宣泄明智,伯牙不应为个人情感而断送他的卓越的音乐才华!
合上书,仍充满对伯牙绝弦的无限回味,二千年之后的今天,那令人动容的场面已经不在,那聚少离多的知音也已经不在,留下了仅仅是那令后人回味永远的高山流水的余音袅袅……
伯牙与钟子期读后感 篇3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俞伯牙出使晋国,行至汉阳江口,八月十五夜,大雨阻路泊船江上,风停雨住,一轮明月出现故抚琴舒情,不料琴弦中断,知道有人听琴,派人去找寻到一个樵夫,那听琴的樵夫,正是钟子期。两人相识,相谈甚欢,两人都深谙音律,对音乐都有很高深的见解。所以认定彼此互为知音!
但是等过了一段时间,当俞伯牙兴冲冲的再回去寻找钟子期时,钟子期却已经生病去世了。俞伯牙伤心不已,摔碎了自己心爱的瑶琴,并发誓终生不再抚琴,因为他知道子期是世界上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会有人听得懂他的音乐了,留下的只有他对知音的敬重和惋惜了。这就是“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
这个故事读来让我荡气回肠、耐人寻味。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
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啊!高尚的`人格才配得上高尚的友谊,就像一个成语说的好——曲高和寡。生而为人要自律,自律才能自重,自我尊重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才是最高的人生旋律。当这样的人相互遇见,那一定是人间最美好的相聚和共鸣。所以中国古人选择友谊是宁可抱残守缺一个人享受孤独,以等待真正的知音的到来,也不曲意逢迎与自己做人不对等的蝇营狗苟之辈,以求片刻的欢娱。这正是中华文化境界的一种表达啊。
伯牙与钟子期读后感 篇4
对,我就是伯牙,是一位音乐家,经常着一袭白衣,每次照镜子时我都感觉自己很帅,难免有些许得意。作为一名音乐家我得有特立独行的处世之道,所以我在外面总是一副高冷的样子,其实谁内心不是藏着一个小可爱呢?
一天,我在林中弹奏,远远瞧见一位樵夫挑着木柴,循声而来。他穿得很朴素,给我一种憨憨的感觉。我没理睬他,继续寄情山水畅快拨弄琴弦。我脑海中浮现出高大巍峨的泰山,指尖便如纤云弄巧,上下翻飞。静立一旁的樵夫突然叹道:“先生的琴声真妙啊!我仿佛置身连绵不断的群山峻岭之间。”呵,他怎么知道我在想什么,这可给我吓一跳,我认识那么多的音乐家,却没曾一人能真正走进我内心,就他一个朴实憨厚的樵夫,不可能!不可能!!
于是,我又换了一种琴音,情志随着激流浩荡起来。好家伙,一下子又被他听出来了。我多年的职业素养让我冷静了下来,我表面强行恢复正常和这位樵夫聊了聊,真是不聊则已,一聊相谈甚欢哪!我们在林中小酌清酒促膝长谈,清风明月相伴,鸟叫虫鸣入耳,仿佛近水远山皆生出些情意来。因感觉我们之间有许多一时半会聊不完的共同话题,于是我顺势成功地要到了他的QQ。
后来,我和子期经常约在一起弹琴喝茶,在他面前我也不用再装得那么辛苦了。可是好景不常在,原本我们再次相约林中,而我苦苦等到的却是他的死亡通知。
在得知子期死亡那一刻,我整个脑袋便如石击一般懵了,反应过来才发现自己脸上已经有了两行清泪,我浑浑噩噩跌跌撞撞回到家中痛哭失声,没有了平常的高冷。我抄起两瓶白酒往嘴里一阵猛灌,瞬间胃里火辣辣的,头也眩晕起来,就这样不知是醉了还是睡了一夜。第二天,我意识逐渐清醒,但仍不愿睁眼,因为我不知道怎样面对子期的离去,但这又能改变什么呢?许久,我看到镜子中的自己蓬头垢面狼狈不堪,我不忍子期在天之灵看到我如此颓丧,就振作精神把自己收拾一番,来到子期墓前破琴绝弦。
我辞了职,在与子期相遇的林中开了一间小茶舍,乐团总有人来劝我,但我去意已决,因为世间再无人能听懂我的琴音了,我宁愿守着小茶舍在空闲时和子期说说话,也挺好的。
伯牙与钟子期读后感 篇5
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
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他一直在寻觅自己的知音。
有一年,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
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
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
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
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
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
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
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
第二天,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伯牙的琴声。
听了老人的话,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
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伯牙与钟子期读后感 篇6
俞伯牙是春秋时期的人,从小很聪明,尤其在弹琴方面很有天赋,后来成为著名的琴师。他的琴声高妙,优美动听,但是能听懂其中韵味的人却没有。
有一年,伯牙坐船出去旅行。船走到一座小山下时,天下起了雨。于是,伯牙就把船停在山脚下,在船舱里弹起琴来。
伯牙弹奏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沉浸在优美的琴声中时,忽然看到江边有一个人,心里一惊,弹断了一根琴弦。
伯牙仔细一看,江边的那个人披着蓑衣,拿着斧头,担着一担柴,是一个打柴的樵夫。
那人见伯牙弹断了琴弦,就说:“先生请不要害怕,我是一个樵夫,回家晚了。听到您弹奏的琴声优美,就忍不住站在这里听起来。”
伯牙很奇怪一个樵夫居然会喜欢自己的弹奏,就问:“你知道我弹的`是什么吗?”
樵夫笑着说:“您刚才弹奏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樵夫说的一点不错,俞伯牙就请他到船上来,问他的姓名。樵夫叫钟子期。
伯牙又为钟子期弹奏一曲,当他的琴声雄浑高昂,钟子期说:“这琴声表达的是高山的雄伟髙迈。”当伯牙的琴声清新流畅时,钟子期说:“这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伯牙十分惊喜,因为这些正是他要表达的,以前从没有人能听出来,没想到在这野岭却被一个樵夫听了出来。
俞伯牙为自己遇到了知音而高兴,请钟子期喝酒。两人越聊越高兴,都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最后分别的时候,两人约定,在来年的同一时间,再在这里相会。
第二年,俞伯牙如期赴约。他在江边弹奏一曲又一曲,等着钟子期。然而,最终也没有等来子期。伯牙很奇怪,就向一位老人打听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伯牙,子期前不久得病去世了。去世前,子期让家人把他葬在江边,他还要听伯牙的弹奏。
听了老人的话,俞伯牙很悲痛,他找到了钟子期的坟墓。在墓前,伯牙悲伤地又一次弹奏了《高山流水》。奏完,伯牙将琴摔碎了,他说:“我的知音去世了,今后这世上还有谁能真正听懂我弹奏呢?”
后来,俞伯牙直到去世,再也没有弹过琴。
“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伯牙子期的故事成为后世友谊和知己的典范。
伯牙与钟子期读后感 篇7
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一个弹七弦琴弹的特别好的人,他叫俞伯牙。许许多多的人都会大老远儿跑过来听他弹琴,听过的人无不夸赞俞伯牙弹琴的技艺高超。
可是俞伯牙总是觉得自己弹琴没有融入感情,而别人给他的评价过于敷衍。他找不到问题的根源,所以整天愁眉苦脸的,心里很是苦闷。他的老师成连看出俞伯牙的苦闷,便对他说:“你学习得很出色,只是对于音乐的`感受力还欠缺些,这样吧,我的老师的琴艺十分精湛,你去跟他学两手吧!”俞伯牙满口答应,满心欢喜的去东海的蓬莱山。
一天,刚到蓬莱山时,成连对俞伯牙说:“我的老师在这山上隐居,我去接他过来,你等一等。”俞伯牙点了点头,可是这一等,等了好几天,成连一直没有回头。俞伯牙很伤心,望着波涛汹涌大海,不禁触景生情,仰天长叹一声,即兴弹了一首曲子。从那以后,他的琴艺大长。
有一次,俞伯牙乘船旅行。看到一座高山在四面环水的江中矗立着。俞伯牙看到此情此景,不禁琴兴大发。正弹得起劲儿,忽然感觉身边有人倾听。
俞伯牙把那人请给船上,知道那人叫锺子期,喜欢听琴,就为他弹了一曲《高山》锺子期仿佛看到一座高大的山,直出现在他眼前锺子期说:“好好,弹得太好了,像巍峨的高山一样。俞伯牙又弹了曲《流水》锺子期又称赞道:“弹得妙极了!多么浩荡的流水啊!”伯牙很激动,对子期说:“这世上只有你才是我的知音啊!”于是两人约定中秋时分再次会合。
待到中秋,俞伯牙如约到子期家里拜访他,但是子期已经不幸去世了。伯牙悲痛欲绝,狂奔到子期墓前,弹了首凄苦的曲子,然后把自己的爱琴砸碎于子期的墓前。从此伯牙与琴绝缘,再没有弹过琴。
伯牙与钟子期读后感 篇8
当我拿起古文书,翻开一页,就看见《伯牙绝弦》这篇古文。这是一篇非常好的古文。我曾经看过这篇古文的现代文。友谊,是不需要地位,金钱,名誉是这篇古文最好的意义。
伯牙乃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春秋时大名鼎鼎的琴师,十分擅长弹古琴,琴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们尊称为琴仙。然而。钟子期却是一个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肩背冲担,手拿板斧的樵夫。尽管他们身份差距如此之大,好似一个天上,一个地上,可他们之间挚心的友谊却值得伯牙为钟子期摔琴。只为了友谊?摔掉伯牙的瑶琴?那的看是什么朋友了?
曾经拥有的不要忘记,不能得到的更要珍惜,属于自己的不要放弃,已经失去的留作回忆。这句话是我在另一个版本的《伯牙绝弦》中看到的。
伯牙有他的钟子期。而我呢?菲菲告诉我,我就是她最好的知己。菲菲是我在补习班认识的一位朋友。我们一起笑过,哭过,恶作剧过。我曾经以为我会有一份天长地久的友谊,到天荒地老都不会变。可真相呢?那不是知己,甚至连朋友都不是。在这之前,我还和那个人一起笑过,哭过,闹过。那一天,我发现她偷拿我的作业本,在抄我的作业。我顿时呆住了,一气之下,当着所有同学的面把作业本拿回去。她见了,说:你真不够朋友,现在开始我们不再是朋友了。说完转头就走。教室里只剩我一个人,我趴在桌子上痛哭起来。心想:虽然我和她只认识不到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可我与她一见如故。我曾经还傻傻的以为这份友谊可以天长地久的。
暮然回首过去,我的朋友很多,锦上添花的很多。雪中送炭的却少得可怜。我开始怀疑友谊的真挚。这就应了一句话。友谊是一种生长极其缓慢的'植物,砍伐它只需要一瞬间,培养它则需要一生一世。但它也有像泡桐一样速生的友谊,但它和泡桐一样,不是上等的木材。还有人说,思念就像开口向下的抛物线一样,起初愈演愈烈,直到某天达到一个顶峰,但始终还是逃不过时间的洗刷,开始往下掉,仅留下一点抹不去的记忆。
钟子期只为了伯牙才存在。而伯牙只为了钟子期才奏琴。而我只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遇到一个属于我的——钟子期。还有一份天长地久,直至天荒地老都不会破碎的友谊。
伯牙与钟子期读后感 篇9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钟子期就成了俞伯牙的一个知音。钟子期去世了以后,俞伯牙以为世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就摔坏了琴,折断了弦,终身不再弹琴了。
我很了解他的这种心情,因为我也想找到我自己的知音,我的手风琴已经练到八级了,可是还是没有遇到我的知音,我好伤心呀。
俞伯牙学琴时还有一个小故事呢,这个故事是这样讲得:俞伯牙和他的'师傅学琴,可是他弹得音准了,却没有感情。他的师傅就把他带到一座岛上,让他感受大自然。十几天后他的师傅来接他,他不但弹得有感情了还做出了《高山流水》这首曲子。后人就用“高山流水”这首曲子来比喻知音难觅了。
读了这篇文章我读懂了干什么都要重情重义,还懂了知音难觅——寻找知音真困难呀!
-
需要更多的伯牙与钟子期读后感网内容,请访问至:伯牙与钟子期读后感